小蘋果已經1歲10個月了,現在越來越會講話了...
跟他說道理也都聽的懂,真是個乖巧的小孩...嘿嘿
不過似乎很沒有安全感...
晚上睡覺幾次翻身的時候我都發現他睡的很淺,眼睛都會張開...
有時甚至會用腳踢看看有沒有人在旁邊陪他,
昨天晚上他是老爸陪他去睡覺,等他睡著後老爸才下樓...
想說一般他都會熟睡到12點以後才開始翻身,
而我也忙這上傳照片所以洗完澡後也沒有馬上上樓,
結果大概一個小時後我聽到樓上好像有腳步聲,我馬上衝上樓,
果然小蘋果已經醒來在哭了,但不知道已經醒多久了,
摸她的手冷冷的,且還發現他可能哭到把晚上吃的東西都吐出來了...
好心疼喔!!!
了解發展歷程‧掌握教養方式
由於情緒發展的範圍既廣泛又複雜,不像大小動作發展、語言發展等有較為明確的發展里程碑可參考,因此,更需要父母用心帶養,不只給予孩子生理上的滿足,心理上的關照也不容輕忽,從建立孩子安全的依附關係開始,讓他逐步發展自行安撫的方式,進而發展出獨立性格。
若能事先了解孩子的發展歷程,就知道他的黏人是來自分離焦慮、他的固執源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正值高峰期,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發展的必經過程,也是值得「欣賞」的階段,而且若能順利度過這一關,才會蓄積足夠的能量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揮灑。如果父母在此時以過度嚴格的態度管教,讓他乾脆「什麼都不要」,將阻礙了孩子的發展;反之,過於順著孩子的意思,他將學不會人際互動的規則,在過與不及間,對孩子都有莫大的不良影響!
「分離焦慮」是發展中的必要現象,特別是在約八、九個月大時,孩子已經與特定對象建立依附關係時,分離焦慮的表現更是明顯。
有些孩子的天生氣質屬於堅持度較高的一群,隨著年紀增長,約到一歲半至兩歲之間,更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高峰期。加上一歲多的小孩,肢體動作發展愈來愈成熟,充滿主動向外探索的能量,有能力做一些想要做的事,證明「我可以做到」,展現自己的獨立。只是判斷力還不佳的孩子,往往受到環境的限制,而被父母約束「你不可以……」,受打壓的孩子很容易因此為反對而反對,成了父母眼中的「麻煩人物」。
這時,不論是父母或主要照顧者,由於忍受的範圍不同,必須以「一致」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固執,而不是因人而異,有的「隨他去」,有的「修理他」,最好是讓孩子知道成人的「底限在哪裡」,才不會讓他無所適從,或懂得討好對他有利的一方。
然而,要提醒父母,標準可稍具彈性,在合理範圍內仍讓孩子保有自主權,或是透過親子「談條件」,互相妥協。如孩子想先喝養樂多再吃飯,父母卻希望孩子先吃飯再喝養樂多,這時,不妨溝通一下,先喝一半養樂多,等吃完飯再把剩下的喝完,這樣,親子的需求都得到滿足。父母適時提供兩、三個選項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,父母不僅保有主控權,也讓孩子擁有自主權,親子就不易為了各自堅持己見而雙輸。也許有的父母會說,出門在外,孩子一哭鬧根本無法溝通,這時就要父母使出法寶了,出門前要事先備好「新鮮的玩意兒」,讓孩子容易轉換注意力而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。
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各不相同,唯有父母用心觀察、感受,並以正確態度找出最適合的應對方式。孩子有了來自父母源源不斷地情感支持力量,讓他在充滿安全感的狀態下,能主動探索環境且養成獨立人格,才能為情緒及其他各項發展扎下良好根基。
~原文刊載於2009年4月號《bobo小天才雜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