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早上聽了一場獲益良多的演講,是陽明大學的學長江晨恩主講的高血壓,之前在彰基每年都可以聽一次他的演講,沒想到到署桃也有機會聽到...趕快把今天聽到的重要內容記下來...
高血壓的標準,針對一般人仍是140/90 mmHg,對高危險群〈如糖尿病、心肌梗塞、中風過的病人〉則是130/80 mmHg。
要降多少?Lower is Better!!
但要注意J or U curve,在發生過冠心病的病人,舒張壓要注意,以免導致冠狀動脈灌流不足。
糖尿病的病人則有研究顯示收縮壓120mmHg以下,long term prognosis不好,所以糖尿病的病人血壓最好是控制在120-130mmHg之間。
80歲以上的老人則有研究顯示血壓有控制至144mmHg比沒有控制好,所以若沒有其他併發症的老人,血壓也是要控制。至於有其他病症的老人,血壓也是越低越好,只要病人沒有抱怨頭暈或發生冠心症,都可大膽降壓。
在中風過的病人,血壓控制則是lower is better,沒有J curve!!!
高血壓的治療重點是降壓,只要血壓有降,long term prognosis就會比較好,發生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的機會就會降低。
生活飲食治療:S-ABCDE
S: Salt restriction(減鹽),只要飲食改變,減少鹽量的攝取,即可降壓20mmHg,最好控制在每天鹽量<100。所以外食者要注意,一般外面的肉羹麵含鹽量就高達300以上。
A: Alcohol limitation(戒酒),可降5mmHg
B: Body weight reduction(減重),降一公斤可降1mmHg
C: Cessation of smoking (戒煙)
D: Diet adaptation
E: Exercise adoption(運動),一週5天每天運動30分鐘,可降4-5mmHg
怎麼量血壓?
標準量血壓的方式,要做有靠背的椅子(or血壓會高5-9mmHg),兩腳自然著地,不可以翹腳(or血壓會高5-9mmHg),血壓計的高度與心臟差不多高。
Nighttime血壓比Daytime血壓重要,早上一睡起血壓也很重要。
治療病人最好在家就要量血壓,比到醫院診所每3個月量一次好。最好是早上量一次,晚上量一次;早上要在睡覺起來一個小時內且排尿後量。
有研究顯示紀錄睡著後的血壓最有意義。(困難)
藥物治療--combination therapy (A+C或者至A+D)
收縮壓是rule of ten,舒張壓是rule of five;即一種降壓要可降10mmHg的收縮壓及5mmHg的舒張壓,baseline血壓越高單一藥物降壓越多,如154mmHg一種要可降11mmHg,164mmHg可降12mmHg,174mmHg則可降13mmHg。
β-blocker在高血壓的治療角色越來越少,目前建議可以用在心臟衰竭的病人
Long-acting CCB會造成腳水腫(20-30%),加ARB或ACEI可減少此副作用。
因nighttime BP跟清晨起床BP很重要,故晚上給藥會比早上給藥好,江醫師的經驗是早上給CCB晚上給ARB(江醫師不太用ACEI)。
單顆複方藥比多顆單方藥好,可增加病人的順從性,也可防止醫師的惰性,避免醫師忘記加藥。
參考資料:2010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. J Formos Med Assoc 2010;109(10):740–773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